中共旬邑县纪律检查委员会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廉政文化 >> 廉政文苑 >> 正文
清明随思
时间:2021-04-02  来源:   作者:张丽丽   点击:

清明节,节期在仲春和暮春之交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,在24个节气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。它是唯一一个被当作“节日”来过的节气,被赋予了许多历史、文化、政治、道德的意义,杜牧的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黄庭坚的“佳节清明桃李笑、野田黄冢只生愁”,每每读来,都让人黯然神伤、追思千里。

与端午节纪念屈原一般,清明节由来的背后,有一个更加悲惨壮烈、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。谈到清明节,不得不谈到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、现在却已失传的节日——寒食节。这个节日距冬至一百零五日,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,主要节俗就是禁火,不许生火煮食。相传晋国公子重耳,流亡外国近二十年,在卫国时遭到冷遇,就在他饿得奄奄一息得时候,大臣介子推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汤给重耳吃,这才保全了重耳一条性命。重耳返国即位,成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晋文公,想要重赏护驾有功的介子推,介子推却背着老母,躲入绵山。无奈之中,晋文公放火烧山,想把介子推逼出来。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,宁愿烧死,也不出山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,每年的这一天,不可以有烟有火,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。相传,介子推临死前留下血诗一首——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”。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介子推与屈原,一南一北,一前一后,用同样的坚贞、同样的赤诚、同样的忠心,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也给我们留下了两个珍贵的节日——清明节和端午节,这也是我们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。

一直以来,清明节更多地承载着是一种怀念和纪念。清明节多雨,雨水淅淅沥沥,缕缕不绝,正如人的思绪和追忆缠缠绵绵。清明节本属祭祖节,是表达孝道、纪念先人的一个重要节日。一直以来,我们就有清明扫墓的传统,以寄托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表达对亲人的缅怀与思念。往往到了清明时节,无论在外的游子多忙多累,也无论身处何方,都要返回故土,携带酒食果品和满腔浓情,在墓前焚烧纸钱,抛洒热泪,以追忆先人。实在回不去老家的,也要找城市的角落里寻得一处地方焚烧纸钱,以寄托思念与追忆。因此,在清明节城市的街道,在灯火璀璨的高楼大厦之间,围烧纸钱的人们成为了一道特殊的风景。特别的氛围,肃然的气氛,让人有恍恍惚惚之感,这个城市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之外,也有了真实的烟火气息。“亲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。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”一年一年的清明节,传递的是生生不息的对逝者的无限追思,获得的是对生死的无限感慨,也是亲缘血脉的无限传承。

清明节的追思有时是个体的,有时是集体的。最为隆重、最为熟悉的清明公祭黄帝活动,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盛事,这一盛事每年都在我们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前举行。每逢盛事,不仅来自大陆的华人,来自五湖四海的海外华人华侨也相继从海外归国,一起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——轩辕黄帝。多少岁月过去,多少世事沧桑,我们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面貌、身份,但却无法改变流淌在他血管中的血液,跳动在他胸膛的中国心,还有那个刻在他骨子上的“华”字。同根同祖、同源同脉的息息相通感、荣辱与共感在此时尤为强烈。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私人的节日,也是一个公众的纪念日;不仅是一个小家庭的寻根,更是一个民族、一个群体的寻根溯源。

现如今,现代化的节奏渐渐冲击了传统的味道,追逐城市的人们渐渐淡忘了传统的意义,清明节追思、哀伤、悼念的氛围逐渐淡去,踏青、赏花、放风筝、郊游成为清明节的主旋律。此时此刻,这个节日更多地成了休闲度假的节日,而清明小长假也成为了一年中第一个用来旅游观光、可以企盼的假期。这些年,关于清明节的旅游报道层出不穷。2020年的清明小长假,虽然四处笼罩着疫情的阴影,但各地还是迎来了疫情后首个旅游、住宿、餐饮的小高峰。都市休闲一日游、近郊周边游回暖复苏,短途游成为今年清明节假期出游主旋律,自驾出行比例上升,家庭自助游成市场主力。春光旖旎、春色烂漫,人们也更多地享受美好生活,向往美好明天,这或许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趋。我们的老祖先如若有知,也一定会感慨当今的人们处在一个如此幸福的时代、如此美好的时代

追思也好,纪念也好,踏春也好,赏花也好,清明节一过,大地回暖,气温普遍上升,更加绚烂的春天即将绽放,更加热闹的夏天即将到来,更加美好的未来指日可期……(职田镇纪委  张丽丽)


上一篇:信仰之光照亮百年奋斗征程

下一篇:征途漫漫惟有奋斗

中共旬邑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旬邑县监察委员会
旬邑廉政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陕ICP备19024223号-1